长江师范学校介绍
学校是一所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院校,2006年9月,由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,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,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办学声誉,在重庆市高校布局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,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专业拓展了解:在新形势下,学校一如既往地担当起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,积极进取,努力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地方高校建设新局面。
学校所在地涪陵区,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,素有“乌江门户”、“千里乌江第一城”之称,是重庆市经济强区。
涪陵是先秦时期的巴国国都,文化积淀深厚,多元而独特的巴枳文化、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,孕育出具有时代特征的“艰苦创业、不甘人后”的涪陵精神。
涪陵有辉煌的书院办学历史,北宋时期在长江北岸创办的北岩书院时称“理学圣地”,书院遗风及其理学精神厚泽涪陵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。
在地方文化的浸润孕育下,长江师范学院承袭“诚意正心、钩深致远”的治学旨趣,形成了“学高身正、敬业自强”的校训,确立了“育人为本、质量为先、重学崇术、尚知笃行”的办学理念。
长江师范学院讲授设施
2001年以来,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,办学实力显著增强。
2007年,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讲授工作水平评估,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
学校现有李渡、江东和建涪三个校区,校园学校占地面积实际建设规模面积近2000亩,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,校园学校校园环境优雅,实施设备和硬软件设施应有尽有,清静适合学习,建筑特色鲜明,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。
讲授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。
建有市级实验讲授示范中心4个,校级实验讲授中心11个,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10个。
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,有藏书135万册,购置和自建各类专题数据库14种,数字资源容量达25TB。
长江师范学院学科建设
学校现有文学与新闻学院、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、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、外国语学院(大学外语讲授科研部)、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、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学院、化学化工学院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、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、音乐学院、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、美术学院、教育科学学院(老师教育学院)、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、土木建筑工程学院(筹)15个二级讲授单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科研部。
设有48个本科专业,涵盖文学、理学、教育学、法学、管理学、历史学、经济学、工学、农学、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,形成了以文学、理学为主,多学科相互融合、各具特点,以老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,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、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。
学校现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、市级精品科目9门、市级重点建设科目4门、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、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。
学校是重庆市中小学骨干老师培训基地、重庆市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、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。
长江师范学院师资力量
学校现有专任老师923名。
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71人,具有博士、硕士学位的564人。
有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,有兼职硕士生导师33人。有全国优秀老师2人,重庆市优秀老师2人,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。
重庆市讲授名师1人,重庆市讲授名师提名奖1人,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人,重庆市教育系统职业道德标兵1人,重庆市中青年骨干老师14人,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2人,重庆市中青年骨干资助计划53人。
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,获曾宪梓教育基金老师奖9人。
另有兼职教授26人,外籍老师5人。
长江师范学院办学成就
学校现有科研机构15个,其中有国家部委联合共建研究基地2个,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,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,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个。
有重庆市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。
主办有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》、《长江师范学院报》两种全国公开发行报刊和《三峡教育论坛》、《乌江论丛》、《巴渝教育探索》等重庆市内部连续出版刊物。
2004年以来,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、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,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科研项目22项,重庆市级科研课题300多项。
近年来,学校获得重庆市讲授成果一等奖、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、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二等奖、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、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类学术荣誉20余项。
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(市、自治区)招生,现有全日制在校同学近18000人。
1977年以来,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多名各级各类高精技能应用型人才,同学取得毕业证和相关技能等级证及资格证生以“下得去、用得上、留得住、干得好、水平高”的良好形象著称,学校因此被誉为“培养‘三区’教育子弟兵的摇篮”。
近三年来,同学在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同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中国大同学数学建模竞赛、全国大同学英语竞赛、“珠江钢琴杯”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同学基本功比赛、全国高师同学英语老师职业技能竞赛、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100多项、市级奖300多项;先后获国家级、重庆市级同学先进集体奖40多项,国家级、重庆市级同学先进个人300多人(次)。
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
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,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、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。
2004年开始招收来自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墨西哥、泰国、斐济等国的留同学,是重庆市同类院校中招收留同学最多的高校。
三年来,学校先后与日本广岛大学、日本立命馆大学、日本活水女子大学、美国查尔斯顿大学以及泰国38所皇家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,已形成互派留同学的合作机制,并资助老师到国外进修访学40多人(次)。
当前,学校正处于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发展新阶段,已经明确了“质量立校,高精技能应用型人才兴校,学科强校,服务荣校,文化名校,依法治校”的办学新思路和“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讲授应用型大学”的办学新目标,启动了“131”发展战略,全面实施“四步走”行动方案。
以硕士点立项规划建设为契机,全面提高我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;以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使命,推进学校学科专业转型;以增强同学动手能力、实践能力、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,着力推进高精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;以特色发展、错位竞争为抓手,推动高精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岗位和就业方向转向;以办讲授应用型大学为统领,全面提高学校高素质应用型高精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。
到2015年,努力将学校建成硕士授权单位;到2019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高层次高精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、高水平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重要基地。